团学动态

当前位置 : 

每日一讲|生科院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第九周每日一讲优秀稿件

来源 :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作者 : 生科院新闻中心     时间 : 2022-11-12     点击 : 74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每日一讲”演讲活动持续开展。十一月主题为怀感恩你我之心,筑中华礼仪之邦;致敬人民英雄,牢记初心使命;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身边人故事。以下是第十周优秀稿件展示:

矢志不渝跟党走 感恩奋进新征程

图/文 生技202 李鑫芬

2022年11月4日下午,李鑫芬同学在慎园1-108向我们做了主题为“矢志不渝跟党走,感恩奋进新征程”的演讲。

首先,她介绍了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中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的会议——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为主题,全面讲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接着,她又向我们介绍了大会的主要内容——大会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就未来5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其中,她着重讲到了“人民”这个词。在大会中,“人民”一词出现的次数超过了一百次,可见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大会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党带领人民走过万水千山,克服千难万险,建设了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祖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发展地方经济,这一系列决策都充分表达了党对民生的重视和对人民的关切。

最后,她讲到——船稳当奋楫,风好正扬帆,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国家和党为我们创造美好环境的同时,也要努力肩负起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矢志不渝跟党走,感恩奋进新征程,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负青春、不负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去报答我们伟大的祖国!

李鑫芬

生技202李鑫芬


知恩感恩,中华之礼

图/生科214蔡茹月 文/生科214王朝

2022年11月3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14班在慎1-306开展了“每日一讲”的演讲活动。王朝同学以“知恩感恩,中华之礼”为主题进行演讲,展现了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品德,呼吁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怀感恩之心,扬中华之礼。

首先,王朝同学以成语为引,向同学们讲述感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知恩图报”一词出自《说苑·复恩》,意为得到别人的恩德,要懂得回报与他人。中国历史上有关知恩图报的故事有很多,有关报恩的成语也很多,“知恩图报”,“结草衔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等。鲁宣公二年,赵盾以一篮饭和肉救助灵辄的故事还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知恩图报其实已经渗透在中国文化中,有些成语虽然看起来和报恩无关,但其却源于报恩。“退避三舍”一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现在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但这个成语的产生却是因为晋文公重耳为报楚成王在其落魄时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其如上宾的恩情,答应楚成王如果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中国文化中,对于知恩感恩的教育十分重视,认为这不仅是与人交往时的礼仪,更是一个人应该从内心认同的道德。“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也体现了这一点。人们认为连乌鸦和羊羔都懂得知恩感恩的道理,作为有思考有道德的人来说,更应该做到这一点。

其次,王朝同学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思想文化方面分析了知恩感恩的影响。中国早期以熟人社会为主,小农经济为基础,每家每户可以自给自足,但红白喜事的工作量很大,必须有人帮忙,这就形成了有来有往的帮助交流。在对待陌生人时,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也会在他人遇到困境时拉上一把,加上中国文化中讲究以礼待人,重视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表现,知恩感恩的影响逐渐扩大。

然后,王朝以疫情期间的事件为例,展现了知恩感恩在疫情期间的温情。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抗疫一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状态,在疫情严重地区,全国各个地方有序进行食品,医疗用品的捐赠。在网上也能看见很多鼓励加油的话语,大家将感受到的温暖一点点收集起来,又以自己的方式传递出去。在2020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上,湖北武汉顺丰快递员汪勇在发现一线护士打车难的问题后迅速行动,组织医护服务群。参与援助的医护人员在返程时受到市民的热情欢送。知恩感恩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中国传统美德,而是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是中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王朝同学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以一颗知恩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当我们以知恩感恩的心情去对待事物时,会更加注意自己受到的帮助,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身边多了许多值得我们去感恩的人和事。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不仅是对自己品德的要求,更是对中国礼仪的保护,不要让中国的传统美德只停留于书本之上。

此次演讲带给同学们很深的感触,知恩感恩是我们生活应该有的态度,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一部分,我们要怀着知恩感恩的态度,共同将中华礼仪传承发扬。

生科214王朝

生科214王朝


书写中国故事,讴歌奋斗人生

图/生科216贺伟 文/生科216高茜茜

2022年10月31日,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号楼108教室,生科216贺伟同学以“书写中国故事,讴歌奋斗人生”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首先,她以中国故事从来不缺少奋斗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精神中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开头,讲述了“要想书写中国故事,奋斗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然后,她用“以奋斗为笔,书写中国故事”与“以奋斗为声,讲述中国故事”两个小标题,分别讲述了北京冬奥会的运动健儿武大靖和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老先生为例,对奋斗与中国故事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以奋斗为笔,书写中国故事。在北京冬奥会上,我国冬奥健儿们在赛场上挥汗如雨,拼尽全力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的中国故事。其中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成为了奥运冠军,书写了一篇生动的中国故事。但当他从赛场上退下来之后,那双严重变形的脚让人感受到他艰苦的运动生涯,没有人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奋斗了多少个日夜。凭借着对短道速滑这项事业的热爱,他硬生生的用自己的奋斗书写出了不一样的人生篇章,使他的人生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他的成功,还有其他奥运健儿的成功,不是什么得天独厚,而是天道酬勤,是靠他们不断的奋斗,不停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造就了完美的一生。以奋斗为笔,他们每个人都书写了自己的中国故事。

以奋斗为声,讲述中国故事。屠呦呦老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中西医的结合研究,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了一种无色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就是这个青蒿素治疗了当时夺取千万人生命的疟疾,挽救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2015年10月,她成为了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用她多年的努力奋斗,向世界发声,中国人在医学上的贡献。青蒿素凝结的不止是救命的分子,更是屠老先生奋斗和汗水的结晶,历经43年,每一年每一只青蒿素的使用都在讲述着它背后的中国故事。

最后,讲述了奋斗对人类未来的意义以及我们要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重新落回到党的二十大的内容上,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书写中国故事,讴歌奋斗人生。

生科216 贺伟

生科216 贺伟



怀感恩你我之心,筑中华礼仪之邦

图/文 生科225杨钰钶

11月4日中午,生物科学(师范)225班的同学们于下沙A号楼516教室开展了“每日一讲”活动,本次演讲人为杨钰钶同学。

首先,她谈到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恩”一词,并为同学们阐述了她眼中的感恩。她说道:“感恩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人应当具有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中华民族身上尤为突出。它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性以及人的社会性更加突出,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需要感恩的人,同样的也或多或少的收到他人的‘感恩’。这份感恩不仅增进双方的关系,还对社会或他人的某些行为给出了正向激励。”

其次,杨钰钶同学谈到“感恩”的传承。她表示华夏千年“感恩之心”从未断绝,可以说华夏子孙的血脉传统里就有感恩的基因。从成语“投桃报李”到朱子家训中的“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再到今日大家耳熟能详的《感恩的心》……无不表现了,历史长河中,当今时代下,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感恩之心”。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要传承这份中华美德,共筑中华礼仪之邦。

最后,她谈到作为“中华礼仪之邦”的国民更要修己身,不愧该名。中华上下五千年,大国泱泱,血脉从未断绝,从中可见一斑。我们从历史中走来,是古老的民族,跨过千年前天灾与人祸,跨过近代水生火热,来到今天艰苦奋斗,在每个关键词的背后都是每一代“中国的脊梁”们不断的努力,我们要心怀感恩,感恩每一个时代中的英雄人物。而在每一个时代,除了突出的人物,也不乏如生如尘埃般的普通人,但恰恰是因为这些尘埃,方成如今的高台,这就是每一个普通人的“聚沙成塔”。当我们站在历史与时代面前,我们应该心怀感恩,感恩英雄,也感恩平凡。这样方可不忘过去,砥砺前行。

杨钰钶同学的演讲阐述了她对感恩的理解与感恩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体现,最后更是谈及了时代下的“感恩”。她的演讲不仅让同学们明白作为礼仪之邦的国民,应当心怀感恩之心,更让同学明白我们应当感恩英雄,也感恩平凡。

杨钰钶

生科225杨钰钶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本科招生热线:0571-28865324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1205
学院联系电话:0571-28868882、28865333

关注我们
学院团委微信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333
浙ICP备11056902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