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首个生态日来临之际,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团队和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共同承办的主题为“生态文明·和谐共生”“2023年中国生态学学会全国生态日”科普活动启动仪式及科普讲座于2023年8月15日同步在北京、重庆、杭州等全国13个地区展开活动。杭州地区直播活动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拉开帷幕。
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欧阳志云院士通过视频直播致辞;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闵庆文教授介绍学会全国生态日活动及学会科普工作情况。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刘晓静和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刘晟源代表学会科普基地发言。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薛大伟致欢迎辞。大家一起见证首个全国生态日。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钟林生研究员主持了本次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杭师大生科院生态学相关教师和研究生代表60余名参加了线下现场活动。
专家致辞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农业大学李凤民教授作《旱地农业生态化与双碳潜力》科普报告,具体介绍了旱地农业生态化、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找准了方向,确立了信心,提高“地力”,服务“双碳”,促进特产优势产业发展。
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杭州师范大学董鸣教授作《植物克隆生长及其在生态恢复修复中的潜值》科普报告,介绍了克隆植物有克隆生长习性及其所派生的克隆性状,对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力有重要贡献,对生态系统的人工修复有潜在应用价值。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生态学会理事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达良俊教授作《基于本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近自然型城市生命地标构建——兼述“追真-求善”教育本质论之思考》科普报告,介绍了依据生态建设应具有生命观、动态观、系统观的都市生态哲学观,要积极营造以乡土植物及土著动物为主体的近自然型“地标性”生物群落。
浙江大学陈欣教授作《稻渔系统中的某些生态学过程》科普报告,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介绍了水稻与鱼共生的田野和田野中不同表型的田鱼共存的生态学过程,利用生物相互作用可能有助于现代综合农业系统构建,稻鱼共生系统能有助于维持遗传多样性。
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唐建军教授进行现场点评,全国生态日应运而生,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激励我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关注生态环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专家的精彩科普报告是拉开全民生态文明思想的帷幕。本次科普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宋垚彬主持,科普报告现场观众互动踊跃,气氛热烈。
专家报告与点评
会议现场
专家合影
8月15日下午,系列科普活动之2023“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水科普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杭州市政协新时代协商民主实践中心召开,会议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主办,杭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中国生态学学会、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全球护水者联盟、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专业区域中心、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学学院等单位联合承办。杭州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毛溪浩,杭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吴持瑛,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菊红,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党委委员胡乃利等领导出席主会场活动。本次国际研讨活动设置了中国杭州和坦桑尼亚桑给巴尔两个会场。
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兼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唐建军教授对青少年们向世界英文报告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同学们继续勇往直前,用自己的热情和努力为环保事业贡献更多力量,成为保护生态、守护河流的引领者和典范。中国生态学会流域生态专委会副主任、杭师大生科院金斌松副研究员和他的学生分享从气候变化造成的广泛影响说起,突出水生态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回顾,启发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水生态科普教育中。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本科招生热线:0571-28865324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1205
学院联系电话:0571-28868882、28865333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333
浙ICP备11056902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