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每日一讲”演讲活动持续开展。十月主题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声音;浙江的“共富”实践与全国样板;锦绣山河披盛景,盛世华章庆国诞;凝聚共识,引领方向——中国主张为G20纾解全球困局提供关键方案;从“校园安全”到“全民反诈”:透视社会治理的浙江解法,以下是第六周优秀稿件展示:
全球治理化的中国声音
图/文 生科253班 杨荣轩
2025年10月15日,在E栋211教室的“每日一讲”活动中,我班同学齐聚一堂,听了由我带来的主题为“全球治理化的中国声音”的精彩演讲。
演讲伊始,我首先以近期国际热点新闻为引,巧妙说明了全球治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其次,我结合课堂所学,概括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与实践。紧接着,我将话题转向青年一代,提出我们虽身处校园,但可以通过关注时事、学好外语、尊重文化差异等方式为未来参与全球对话做好准备。最后,我呼吁同学们树立世界眼光,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演讲过程气氛活跃。同学们被其亲切自然的内容所吸引,全程认真聆听。当我讲到生动处,台下响起会心的笑声;当我发出倡议时,大家则报以热烈掌声。
本次演讲虽简短却意义不凡。首先,它成功激发了同学们对国际事务的兴趣,将宏大的“全球治理”话题变得具体可感。其次,给了同学们一个思考的宝贵平台。最重要的是,它激励我们认识到,青年一代不仅是全球治理的见证者,更将是未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增强了我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浙江的“共富”实践与全国,绘就民生画卷,探索发展新路,照亮共同未来
图/文 生技241班 陈雅雯
2025年10月17日晚,生技241班的陈雅雯同学以“浙江的‘共富’实践与全国,绘就民生画卷,探索发展新路,照亮共同未来”为主题,在下沙A号楼公共教室开展了一场生动演讲。
演讲开篇,她将目光聚焦浙江这片共富实践的先行之地。从“千万工程”绘就的乡村蝶变,到“山海协作”打破的区域壁垒,浙江用十余年的探索,交出了一份“先富带动后富”的鲜活答卷。无论是安吉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型,还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带动千万人就业的奇迹,都让现场听众真切感受到共富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浸润在百姓生活里的烟火气。
随后,她深入剖析浙江实践与全国发展的紧密关联。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探索从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为全国探路的“先行试验”。其首创的“扩中提低”行动方案、数字化改革赋能民生的经验,已逐步向多地推广;“村BA”点燃的乡村活力、“文化礼堂”涵养的精神富足,更成为可复制的共富样本,为全国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清晰路径。
接着,她强调浙江实践的核心意义——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命题。从城市到乡村,从产业升级到民生保障,浙江的探索证明,共富不是“均贫富”,而是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所有人。比如衢州的“生态补偿机制”,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让山区百姓共享生态红利,这种“可持续的共富”,正是全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最后,陈雅雯同学总结道,浙江的共富实践是一面镜子,照见中国发展的初心;更是一盏明灯,照亮全国共同富裕的前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看见浙江的探索之智,更要读懂共富的时代之责,以青春之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共写属全体人民的共富新篇章。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声音
图/文 生技241班 陈淼芳
2025年10月14日,陈淼芳在慎1-1-107教室开展主题演讲,以“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治水智慧”为核心,向在场听众生动展现中国水生态治理成果与世界意义,引发热烈反响。
演讲开篇,陈淼芳以全球水资源挑战为背景,用长江江豚重现、黄河水库精准调度、滇池湖面焕新等鲜活案例,直观呈现中国“江河湖海”的生态蝶变,点明这些成果正为全球水治理注入“中国力量”,迅速抓住听众注意力。
随后,她围绕“科学举措”与“技术赋能”两大维度展开。谈及“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时,陈淼芳引用武汉段水质达标率100%、5年间江豚现身近300头次的数据,结合英国《泰晤士报》“全球小型鲸类保护典范”的评价,让听众深刻感知中国生态保护的决心;介绍技术应用时,她通过武汉智慧监管平台、长江黄河数字孪生系统、滇池“藻水共治”等实例,展现中国治水的科技硬实力。
在分享中国治水经验的世界影响环节,陈淼芳列举哈萨克斯坦水资源数字化合作、柬埔寨湄公河江豚保护借鉴、马来西亚研究“海绵城市”技术等国际案例,清晰阐释中国治水智慧如何跨越国界、惠及全球。
演讲尾声,陈淼芳强调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出中国治水智慧是生态范例更是文明互鉴纽带,呼吁大家关注全球水治理议题。整场演讲逻辑清晰、案例鲜活,让在场听众对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贡献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锦绣山河披盛景,盛世华章庆国诞
图/文 生科232班 袁诗涵
2025年10月10日,袁诗涵同学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301教室进行了以“锦绣山河披盛景,盛世华章庆国诞”为主题的演讲。
首先,她以“山河之变”开篇,描绘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的华丽蝶变。建国初期,部分地区因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塞罕坝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库布其沙漠是“死亡之海”。如今,经过数十年治理,塞罕坝建成百万亩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达82%,成为“华北绿肺”。截至2024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0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2%,锦绣山河正以“天蓝、地绿、水净”的盛景,迎接祖国华诞。
接着,她聚焦“发展之盛”,回顾中国在经济、科技、民生领域的辉煌成就。经济上,中国从建国初期GDP仅679亿元,发展到2024年突破12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走进寻常百姓家;科技上,“嫦娥”探月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探火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蛟龙”深潜突破7000米深海,高铁运营里程超4.5万公里,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以上,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彰显“中国智造”实力;民生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安居工程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超5000万套,数千万家庭实现“住有所居”,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其次,她讲述“精神之魂”,阐释中国人民在盛世中凝聚的精神力量。从“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到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再到抗疫精神、航天精神,一代代中国人民在奋斗中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力量,让中国在面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众志成城,在应对新冠疫情时迅速筑起防控屏障,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让盛世华章更具精神厚度。
最后,她向青年群体发出号召。她表示,如今的锦绣山河是前辈们奋斗的成果,未来的盛世华章需要青年来续写。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守护锦绣山河,为盛世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本科招生热线:0571-28865324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1205
学院联系电话:0571-28868882、28865333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333
浙ICP备11056902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