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作

当前位置 :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生科院党团支部开展红色观影主题教育活动

来源 :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作者 :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时间 : 2025-10-20     点击 : 54

为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赓续红色基因,致敬英烈、铭记历史,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生命与科学学院研究生党团支部组织开展观影学习教育活动,集体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731》和《志愿军:浴血和平》。

影片《731》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深刻揭露了日本侵华期间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战、人体实验等反人类罪行。影片中触目惊心的画面和饱含血泪的史实,让在场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志愿军:浴血和平》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所展现出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不畏强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党员。

观影结束后,各支部组织学生分享感悟交流,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定当继承先烈遗志,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日常学习与未来发展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次观影活动成功地将历史与现实、苦难与辉煌、牺牲与传承紧密连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我院将继续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IMG_20251016_141132

b6b76d753aaaaec8d6023107b02fa8b2

观影学生合照



党团员观后感:

看完《志愿军3浴血和平》,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这部影片延续了“志愿军”系列一贯的史诗气质,以更为克制却深沉的镜头语言,将抗美援朝战争末期的残酷与志愿军的牺牲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前作对宏大战争场面的聚焦,这一部更聚焦于“和平”背后的代价——那些为谈判桌上的一纸协议而倒在黎明前的战士,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

最震撼的是影片对“牺牲”的诠释。不同于传统战争片对英雄主义的渲染,这里的死亡没有慢镜头,没有煽情配乐——一个战士被炮弹击中,瞬间被撕成碎片,甚至来不及留下遗言。这种近乎残酷的写实,反而让和平的珍贵更具冲击力。当镜头最终扫过停战协议上的签名时,我恍然明白:那些无人知晓的姓名,才是这份和平真正的落款。

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在享受和平时,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英雄的敬意,以及对战争本身的清醒认知。

——研究生第一支部项姿勇


在党支部的组织下,我怀着沉重而肃穆的心情观看了《731》这部电影。当银幕上那些沾满血泪的历史片段缓缓展开,让我对“初心”与“使命”有了更痛彻的领悟。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观影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追问自己:如果身处那个年代,我会如何选择?电影中,那些即便身陷绝境仍坚守良知、传递真相的普通人,那些为了民族存续挺身而出的革命者,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他们让我明白,党性的根基,从来都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而这份使命的起点,正是对历史苦难的深刻铭记,对人民安危的极致守护。如今我们胸前的党徽,提醒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是用先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的“为人民服务”,不仅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中,更要根植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担当。

——研究生第四党支部刘晶


在学院党委的组织下,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那段烽火连天、保家卫国的壮阔历史再次震撼心灵,也让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党性教育。

影片中一个个动人心魄的场景,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什么叫“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意义,领略了“什么是和平”的艰难历程,更读懂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深刻内涵。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民族精神与革命英雄主义的璀璨光芒。

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无需血战疆场,但同样面临着历史与时代的考验。影片激励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展现出青年党员应有的担当与作为,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研究生第四党支部方子瑾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本科招生热线:0571-28865324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1205
学院联系电话:0571-28868882、28865333

关注我们
学院团委微信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333
浙ICP备11056902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