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 

我院两栖爬行动物学团队揭示巨蜥科蜥蜴多样化的地理格局

来源 :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作者 : 生科院     时间 : 2020-05-06     点击 : 525

近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两栖爬行动物学团队林隆慧副教授在生物学期刊Current Zoology发表题为“The geographical diversification in varanid lizards: the role of mainland versus island in driving species evolu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首次从进化历程、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征三个层面,说明了巨蜥科蜥蜴多样化的地理格局。

图片1

  巨蜥科(Varanidae)共80种,体型差异较大,包括现存体型最大的蜥蜴——科摩多巨蜥(V. komodoensis),又称科摩多龙,分布于弗洛勒斯、科摩多与帕达诸岛,全长 3.1 米,重约250千克。而小者如丹皮尔巨蜥(V. sparnus),其最大体长也仅为116 毫米,全长 230 毫米,重约 16.3克。该类群成体体重跨越四个重量级,体长跨越超一个数量级,因而巨蜥科蜥蜴是探究体长进化成因与影响的较好素材。

7579910_500x500

巨蜥科系统发生树(A),体型大小的频次分布图(B),物种形成速率与体型大小的相关性(C),岛屿物种与大陆物种的形成速率(D)和扩散速率(E)的概率密度图

作者通过采集巨蜥科物种地理分布、体型大小和生活史特征信息,结合巨蜥科的系统发生树,并利用GeoSSE、QuaSSE模型和谱系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方法,检验岛屿蜥蜴与大陆蜥蜴在进化历程、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征三个层面的差异。结果显示,体型大小驱动的分化速率与体型大小—频次分布有关联,且中等体型的物种具有较高的物种形成速率;相比于大陆物种,岛屿物种具有更高的物种形成速率和扩散速率;岛屿物种较大陆物种产更少量但更大型的后代,表明对于岛屿物种,后代质量的选择利益大于后代数量的选择利益。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朱夏铭为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师范大学计翔教授与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林隆慧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项研究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cz/article/66/2/165/5716322

作者简介

7579911_500x500


    林隆慧,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动物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杭州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团队负责人。200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动物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涉及濒危爬行类遗传多样性与物种保护、爬行类两性异形的进化、繁殖资源优化分配和繁殖对策、卵胎生进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3项。现为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浙江省重大和杰出青年项目会审专家。E-mail: linlh@outlook.com; QQ: 147422185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本科招生热线:0571-28865324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1205
学院联系电话:0571-28868882、28865333

关注我们
学院团委微信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333
浙ICP备11056902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