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动态

当前位置 : 

每日一讲丨生科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每日一讲优秀稿件

来源 :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作者 : 生科院团委     时间 : 2023-12-11     点击 : 17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每日一讲”演讲活动持续开展。十二月主题为聚焦社会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深化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延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安全理念,落实安全发展。以下是第十一周优秀稿件展示:

深化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

文/生科233陈馨悦 图/生科233沈子民

今天,生科233沈子民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深化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深化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推动科学进步和技术突破的根本。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投入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不断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同时,我们应该培养和集聚一批对科学有深厚兴趣、敢于挑战未知、勇于探索真理的科研人才。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宝贵的资源。

接下来,我们要着力优化科研环境。简化行政流程,降低科研人员的非研究性负担,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此外,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和影响力。这样,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激发,科研成果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不仅如此,产学研结合是加强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通过这种合作,我们可以将理论研究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创新更加贴近实际,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的边界已经打破,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与世界各国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共享资源,共同进步。

最后,他想强调的是,创新文化的培育至关重要。我们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氛围,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即便失败也不畏惧。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创新才能生根发芽,科技才能蓬勃发展。

总之,深化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是我们时代的呼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WPS图片(1)


红日初升耀南北,代代相传续荣光

图/文生态231班 汪炘玥

2023年12月5日,生态231班汪炘玥同学给大家带来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情怀的每日一讲。

首先,汪炘玥同学先讲述了红色扎根中国的历史现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历史长河千年激荡,纵观中国那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红色一直是刻在中国大地上最鲜艳、永不褪色的存在,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人民不断进行抗争与奋斗,其沿途播撒的红色种子直到今日也在发芽成长,因此红色基因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土壤中,也伴随着我们代代相传。

其次,汪炘玥同学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来向我们展示红色基因的传承。几百年来,时代在不断进步,潮流也更加新颖,但红色基因依旧在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中开出花朵。先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还有“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的李大钊,如今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19岁战士陈祥榕,红色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转瞬即逝,而是不断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必然结果。

然后,汪炘玥同学讲述了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的重要性。“对新时代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再如今的时代,因为互联网的发展,青年们有更多的榜样可以学习,比如“天眼探测星河阔”的南仁东,再说“喜看稻菽千层浪”的袁隆平,又像“蟾宫桂枝携月壤”的嫦娥五号团队,他们都是几个领域的领军团队,支撑着他们这么多年研究的就是深厚的爱国情怀,对祖国赤忱的爱会转化为向前发展的动力,会成为美好未来的最坚实基础。

最后,汪炘玥同学用最真诚的态度给同学们提了如何将爱国情怀外化于行。新时代青年是新发于硎之利刃,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挑起时代大梁:新时代青年是林中秀木,应该努力培养自身才干,用更好的能力回报国家。我们要成为标注时代的生动注脚,成为国家栋梁。

汪同学的演讲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感悟,我们作为青年,应该做好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的本分,也要在时代的新篇章上创造属于青年的故事,勇做时代弄潮儿。

WPS图片(2)


延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图/文 生科225陈嘉乐

11月27日下午,生物科学(师范)225班的陈嘉乐同学们于慎园1号楼306教室开展了以“延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为主题“每日一讲”活动。

首先,他阐述了爱国情怀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爱国,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延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爱国是中华儿女应有的共同担当和使命。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国家,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革命传统。这些红色基因融入我们的血液,激荡在我们的心中。

接着,陈同学细细解释红色基因与爱国情怀的内涵。红色基因中所蕴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攻坚克难,不怕牺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淬炼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它不仅代表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和信仰标杆。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行动来延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

爱国情怀的核心是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深刻理解爱国,从民族历史中汲取力量。我们应当铭记先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更要以他们为榜样,矢志不渝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陈同学说到,广大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要通过勤奋学习,积累知识,拓宽视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国家有所贡献。同时,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友爱、和谐、进步,传承红色基因,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应该做文明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以自己的行动示范出爱国情怀,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弘扬正能量,助力社会进步。

最后他呼吁大家,延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入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放光芒。让我们用知识和智慧,用勤奋和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繁荣富强!

WPS图片(3)


深化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图/文 生科224班 朱家乐

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象征,更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动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深化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成为我们时代的迫切需求。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这一使命中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首先,深化科研能力的核心在于构建坚实的科研体系。科研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它的强大决定了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我们需要建立开放、高效、协同的科研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团队协同创新的潜力。政府应当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使其能够在更宽广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需要着眼于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面对快速变化的科技格局,我们要时刻关注前沿科技的最新动态,把握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结合,鼓励开展具有颠覆性创新的项目,培养一批具备超前眼光的科研团队。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才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实现更多的突破。

除此之外,跨学科研究也是深化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才能够得到解决。我们要打破学科的壁垒,鼓励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深度合作,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为科技创新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是加强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他们是科研事业的中流砥柱。我们要加强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同时,要注重对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和支持,为他们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在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科研无国界,只有通过国际间的广泛合作,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科技挑战。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构建开放型的创新体系。

总的来说,深化科研能力,加强科技创新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工程。只有在构建强大的科研体系、把握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才能够真正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前行,迎接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时代挑战与机遇。

WPS图片(4)


延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图/生科216班 张明 文/生科216班 杨采妮

2023年11月9日,张明同学在生科216班开展了主题为《延续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的每日一讲活动。

首先,张明同学向我们阐述了劳模精神的著名事例。例举了诸如李子柒、樊锦诗这些怀揣劳模之心,讲好中国感恩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品质的中华儿女。他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加以创新:李子柒用近乎白描的拍摄手法,记载了她简单而又朴素的田园生活。她将生活的热爱刻画在了美味的佳肴,茶叶,手工艺品中,将中国人孝顺,温和,勤劳写在了行动中。将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世俗的恬静生活传达给了全世界。樊锦诗则是将大半生都献给了敦煌文化艺术,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黄沙之中,筚路蓝缕地开创了莫高窟保护和研究的基业;推进“数字敦煌”的建立,将敦煌文物通过形成高智能数字图像,永久保留敦煌艺术和人民智慧,以此来回馈这片养育了她祖祖辈辈的地方。

接着张明同学强调了中国人民奋斗点滴圆梦的瞬间,是中国儿女对祖国的感恩。奋斗是人生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人生最有效的磨砺。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中国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初期,就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斗争;抗日战争中,广大中国人民为国家冲锋陷阵,宁死不屈。几百年来,无数的中国儿女奋斗一生,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和平生活,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激昂的乐章。如今,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国际竞争也愈发激烈,世界各国冲突不断,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将点点滴滴的奋斗投入到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每个人的努力都会汇成万片星光,以此来回报祖国。

最后,张明同学向我们呼吁:“争做民族复兴的劳模,是感恩祖国的最佳实践。”100年前,一群学生以生命为抗争,打破封建的桎梏,向世界谱写了一曲劳模主义赞歌。10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建设迎来了新时代,青年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去展现,去担当,去磨练。在时代激流勇立潮头,肩负重任。在实现民族复兴途中,越挫越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通过这次演讲,使同学们心怀所志。我们青年要接过国家复兴之梦的接力棒,作民族复兴的劳模,肩负重任,侪身华夏,不负众望,感恩祖国,回报江山!

WPS图片(5)


安全意识无大小,安全理念进学校

图/生态211 王娅婷 文/生态211 王娅婷

安全是人民幸福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的保障。我们所在的单位或组织无论大小都需要安全发展,关乎每一个人的安全与利益。然而,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事故案例,这告诫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树立安全理念,落实安全发展。

首先,树立安全理念是我们安全发展的基础。安全理念是一种思想观念,是对安全的认识和追求。只有深入人心的安全理念,才能让每个人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主动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我们要明确每个人都是安全工作的参与者和责任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保持警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够树立起全员参与、共同关注安全的思想格局。

其次,落实安全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工作。安全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制度建设、培训教育、技术设备等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形成有力的安全保障机制。其次,我们要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不断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掌握紧急救援的方法和技巧,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引进和更新安全技术设备,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最后,安全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行动。安全事故往往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只有我们每个人时刻保持警惕,注意细节,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事故发生。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安全优先原则,严守规章制度,不麻痹大意,不放松警惕。如果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不敷衍塞责。每个人都是安全监督员,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落实安全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安全无小事。

让我们一起努力,以树立安全理念的决心,落实安全发展的行动,共同建设一个安全稳定的单位或组织。让我们把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事故预防、安全保障、风险控制、应急救援无缝衔接。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会在单位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为安全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WPS图片(6)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本科招生热线:0571-28865324
研究生招生热线:0571-28861205
学院联系电话:0571-28868882、28865333

关注我们
学院团委微信
Copyright © 2020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慎园15号楼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333
浙ICP备11056902号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技术支持:亿校云